乡村美了 产业兴了 群众富了
——从首届古蜀蚕丛洋芋糍粑节看茂县蚕丛村美丽蝶变
■徐娅 王巧妹
6月10日,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古蜀记》在央视一套开播,第一集“《〈古蜀之源〉:探寻古蜀先民的来源、迁徙与融合》再现蚕丛2000多年厚重历史,蚕丛村以崭新的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
“一首古老的山歌,一根火红的羌红,这里不仅有烤全羊、咂酒,还有金裹银和洋芋糍粑,请欣赏歌曲《幸福的尔玛人》……”前不久,茂县叠溪镇举办了首届古蜀蚕丛洋芋糍粑节,各地宾客齐聚一堂,看表演、品美食,感受蚕丛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见证蚕丛村美丽蝶变。
夏日,漫步在蚕丛村田间道路,芬芳的泥土气息和田园清香让人沉醉,微微泛红的花椒和绿油油的脆李子孕育着丰收的故事,夏虫鸟语欢唱,月季盈满枝头,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家园变成花园 外出村民回流
远眺蚕丛村,青山环绕、草木葱茏,独具羌族特色的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通村路串联家家户户。蚕丛村的美丽蝶变还得从两年前说起。
2021年8月,蚕丛村被确定为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省发改委定点帮扶村,新机遇带来新变化。
“经过充分入户调研、实地查看,我们谋划储备、争取实施了一批民生基础设施项目,优先解决村民急难愁盼问题,改善村内基础条件的同时,提振了驻村工作队的信心。”省发改委派驻蚕丛村驻村工作队队员陈晨说道。
为激发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首届古蜀蚕丛洋芋糍粑节还表彰了文明家庭和“以工代赈”先进个人。
村民朱天佐是32名表彰对象之一,他被评为“爱党爱村示范户”。朱天佐说:“‘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后,村子变美了,老百姓的收入也增加了。”
朱天佐提到的“以工代赈”是以村里各项目建设为载体,村两委民主集中谋事议事,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带领下,由村项目理事会引导村民参与家乡建设,让村民就地就近就业,激活大家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两年来,蚕丛村两委组织280余名当地群众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发放劳务报酬300余万元,引导农村劳动力回流。
“外面再好不如家乡好,现在家门口就业收入不比外地打工低,今年,很多外出务工的村民都回来了,主动参与家乡建设。”说起蚕丛村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吸纳当地群众务工,老党员杨朝高竖起了大拇指。
“旧味”赋能“新品” 打造特色品牌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紧盯产业振兴目标,蚕丛村从当地主产的农作物找到了突破口。
“洋芋糍粑作为羌族群众的主食,是古羌人的智慧结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所以,我们计划以洋芋为文化符号,打响‘古蜀蚕丛’品牌。”省发改委派驻蚕丛村第一书记骆浩说道。
思路决定出路。蚕丛村两委决定以洋芋糍粑节为契机,打造“古蜀蚕丛”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为留住‘舌尖上的羌味’,我们联合四川七叔公食品有限公司,开发了‘古蜀蚕丛’品牌洋芋糍粑预包装食品,推广羌族‘美食名片’,让羌族美食走出阿坝,走向全国各地。”蚕丛村党总支书记金兴富介绍道。
首届古蜀蚕丛洋芋糍粑节当天,洋芋糍粑系列美食吸引了众多宾客品鉴、试吃。“来品尝的宾客很多,大家很喜欢洋芋糍粑系列美食。我们还将通过网络平台拓宽‘古蜀蚕丛’洋芋糍粑系列产品销售渠道。”四川七叔公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刘霞告诉笔者。
目前,按照“品牌赋能、电商延链、拓展品类”的发展思路,蚕丛村已申报注册新鲜果蔬等9个品类商标,设计制作商超、电商、团购等渠道水果包装,邀请电商团队来村直播带货,助农增收。
做好洋芋这篇“土特产”文章,蚕丛村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农副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人才返乡回引 谋长远促振兴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农村要发展,需要更多有文化、有思想、有闯劲的年轻人参与乡村振兴。
“我们举办首届古蜀蚕丛洋芋糍粑节,不仅要宣传推广蚕丛村的产业,更要将村干部和村民凝聚起来,展现热情、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吸纳更多青年人才返乡创业,乡村振兴需要这样的凝聚力、战斗力。”骆浩说。
两年来,蚕丛村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团结带领群众感恩奋进、建设家乡,也让年轻人看到村里的发展方向和机遇。
“我今年大学毕业,这次参加村里的洋芋糍粑节,感受很深,我们村还能发展旅游业,开民宿就是不错的选择。下一步,我将继续以短视频和直播方式,帮助村民销售花椒、李子、腊肉等农副产品。”应届大学毕业生许梦婷说。
在蚕丛村,与许梦婷一样,萌生通过自身努力建设家乡想法的年轻人还有王娇、陈鑫等,大家纷纷投身蚕丛村产业发展探索之路。
“随着年轻人的加入,我们更有信心将‘金土豆’做成‘银产业’。”省发改委派驻茂县定点帮扶工作领队杨智懿信心满满地说。
如今,在蚕丛村人才振兴广场,时常可见群众身着美丽的羌族服饰,围在一起跳萨朗,目之所及皆是幸福模样。在蚕丛村,我们也看到了乡村振兴最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