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教育沃土 书写育人新篇
——红原县教育发展综述
■彭明燕
崭新的教学楼、绿草如茵的操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孩子们幸福的笑脸、老百姓真切的幸福感都是红原县教育改革发展成就最直观、最生动的体现……
从帐篷小学、马背小学到今天的寄宿制学校,从一块黑板几张课桌板凳,到如今不断完善的现代化教育设备,红原县的民族教育走过了不平凡的岁月,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砥砺奋进
精心绘制教育新蓝图
1952年以前,红原没有一所学校。1958年,在龙日坝创办了第一所小学,招收20名学生,迈出了红原现代教育的第一步。
1960年红原建县后,陆续创办了远牧巡回学校、马背小学、帐篷小学、寄宿制学校等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依托“两基”攻坚计划、“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易地育人工程、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等教育民生工程,红原县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1987年,红原成为在全省第一个用藏文基本扫除文盲县;1992年,成为全省牧区第一个普及中小学实验教学县;2001年,实现整县普及初等教育和高标准扫盲;2007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017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认定,全县教育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
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直是红原县历届县委、县政府的不懈追求。近年来,红原县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树牢“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理念,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新路子,有力推动教育事业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
多年来红原县委、县政府把加大资金投入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具体行动和突破点,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改善等工程紧锣密鼓;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刀阔斧,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等相关政策全面落实。
近两年,全县投资1.36亿元,实施15个教育重点项目,争取并解决210名中小学教师编制,全县师生比达1:11,高于国家标准。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教育教学环境得到极大提升。全县中小学生由1960年建县时的9个教学班242人发展到2023年的295个教学班10949人,增长了45倍;教职工由24人发展到2023年的991人,增长了41倍,“均衡”“改革”“优化”“优质”等诸多关键词,成为记录红原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又一个亮点。
踔厉奋发
擘画教育发展新画卷
“教育决定今天,更关乎未来。”9月8日,红原县召开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县委书记杨文松从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着力培养新时代接班人;聚焦重点、深化改革,全面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强统筹、强化保障,夯实教育发展底部支撑三个方面对今后一段时期红原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明确要求。
如今,全县20所学前教育机构,1753名在园幼儿全部落实“一免一补”政策,每名幼儿每年免除保教费1200元,享受午餐补助800元,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100%;县域校际差距不断缩小,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科学统筹县域普通高中布局,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行县中高中教学、藏中初中教学的分段教学模式,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0.6%,学校管理水平、育人质量进一步提升,高中教育实现多样发展。与此同时,红原县积极对接成都、绵阳等地和浙江优质中职校,推送了优质初中毕业生到外地就读中职校,全县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5%,职普比达到4.7:5.3,中职教育实现稳步提升。
同时,红原县按照“劝得回、留得住、学得好、防反弹”基本工作要求,制定控辍保学工作方案、“六长”(县长、乡镇长、局长、校长、村委会主任、家长)责任制意见,切实做到认识、研判、责任、工作、宣传、服务、执行、督办和协调“九个到位”,依法保障了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控辍保学成效明显;各校积极推进语文、政治、历史三科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全面开展“双语”教师转型培训,以“书同文、语同音”目标,有力推动学生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稳步推进……
一组组数据、一项项突破见证着红原教育发展的非凡历程。
在新的赶考路上,红原县将深刻把握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教育期盼,抓住重大机遇、找准主攻方向,重实干、求实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答好时代之卷,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红原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