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阿坝观察 王鑫 刘文佳
“哒哒哒……”随着投喂机从牦牛食槽边走过,机器便将配好的草料均匀地撒在槽内,牦牛不紧不慢过来“享用”美食。牧民用机械喂养牦牛的一幕发生3月28日的红原县瓦切镇唐日合作社内。
“现在养牛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草料切割搅拌投喂全靠人工,要6个小时才能完成,现在全部机械化运作,只要2个小时就行了。”合作社承包人王青泽朗说,自2010年合作社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牦牛养殖、高原牧草种植、新型服务发展和融合产业建设的特色优势现代畜牧业发展模式。
“目前我们存栏牛有500多头,这个暖棚里有100多头在育肥,预计再过两个月就可以出栏了。”王青泽朗介绍,今年还要对存栏牛进行补充,计划5月初收800头左右。
红原县是纯牧业县,养殖牦牛是群众主要的收入来源。近年来,在生态保护、产业转型升级等政策和群众需求的推动下,红原县畜牧业探索产业新模式,其中唐日合作社就是标杆代表。
有哪些“新”探索?唐日合作社探索构建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户”的“抱团发展”模式,让牦牛从“个体户”变成“集体户”,并采取放牧+舍饲养殖方式,大力推进牦牛标准化养殖。简单来说,就是牧户用牛在合作社入股,入股时用牛的重量和大小来定标准,大的高于市场价1元一斤,小的高于市场价5毛一斤来算。有了“底价”,入股牛经过育肥出售之后,合作社再以“343”模式来做利益分配,也就是牧户占3成,合作社4成公司3成。
然而,这种模式刚开始推行的时候,还是遇到了很多阻力。“刚开始牧户都不信嘛,怕我们把牛弄起跑了怎么办,不长肉怎么办。”王青泽朗回忆,村民泽郎求迫就是这样,后来还是村支部书记带头把牛入股,然后又带着牧户来实地考察看看喂牛吃的啥,终于有牧户开始“入股”,泽郎求迫也入了20多头,当年分红了2万多。
去年,唐日合作社还探索推出了“0风险”的托管模式。“牧户把牛托管给合作社,合作社在高于市场价每斤0.5到1元的基础上,按照每头牛‘468’模式分红。”王青泽朗解释,也就是每头牛体重300公斤分400元,300公斤以上的分600元,西门达尔、黑白花等新品种牛可以分红800元,这种模式就没有风险,但也不参与牛体重增加的分红了。
“通过标准化养殖,牧场的草深了生态也好了,牦牛更加膘肥体壮,这就是我们的乡村振兴秘诀。”王青泽朗还透露,目前合作社的养殖模式和利益联结模式全县有4家大型合作社,超10家小型合作社或个人在使用。
“去年以来,我镇坚持以‘三家园’工程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总抓手,制定了《瓦切镇人民政府“三家园”工作实施方案》《瓦切镇人民政府“三家园”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等文件,细化分工,明确责任。”瓦切镇党委副书记李顺芳说,推进机制上,每月至少召开1次“三家园”建设工作推进会以及重点项目工作推进会,确保“三家园”工程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如今,随着乡村日渐美丽,瓦切镇的“三家园”打造思路内容也更加丰富。打造现代畜牧业示范线:以唐日合作社(牧草现代农业园区)、益众农机服务合作社、泽郎夺基种草大会、雅卓阳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为重点,推广采用新型牦牛养殖和牧草种植,沿红原方向连片打造6个畜牧业新业态,形成1个现代畜牧业示范带。
打造红色文化传承线:活化利用本地红色资源,做好“红色+”文章,紧紧围绕全国100个红色旅游景点之一,利用日干乔湿地、红军长征过草地纪念碑等革命旧址,以点带面、串珠成链沿省道301线至松潘方向建设1个红色文化体验景观示范带。
打造生态文化体验线:依托门户景观、日干乔4A景区、瓦切塔林、国家嘎曲湿地公园等景观形象为载体,充分发挥红原印象、虎头山安多风情村、啊啦啦牧家乐、悠牧部落、红乔驿站等民营企业示范带动,沿若尔盖方向打造3个原生业态,即:生态科普、休闲观光、民俗体验,从而形成1个生态文化体验示范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