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2线路_黑水县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侧记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冰川彩林美如画

——黑水县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侧记

■记者吴冰凌

“群山青翠欲滴、空气清新怡人……”走进黑水,无论是河谷藏寨,还是冰川之巅,沁人心脾的是洁净的空气,映入眼帘的是绿水青山,人与自然在这里和谐共生。如诗如画的美景背后,凝聚着全县人民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心和干劲。

“把生态保护置于核心地位,把绿色发展置于县域经济最前端。”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目标,黑水县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认真践行长江黄河上游生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高质量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工程建设,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守护青山 群众吃上“保护饭”

“我们先坐车到半山腰,再骑摩托车,摩托车无法通行的地方还要继续步行才能到达林区,每天巡山至少20公里。”生态管护员小泽里对记者说,黑水县将生态护林员、草原管护员、河道管护员等生态公益性岗位组合起来,划片分组对全县范围内的山林、草场进行全覆盖巡护,切实做到不放过一个山头、一条小沟、一处细小的隐患点,让广大群众吃上“保护饭”。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场关乎民生的硬仗,必须决心坚定、行动有力,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党的十八以来,黑水县不断深化“绿化全川”行动,持续巩固退耕还林9.31万亩,保护天然林72.25万亩,扎实开展“七大保护”行动,全域实行“林长制”,累计抚育国有林15.4万亩、封山育林2.6万亩、人工造林5.9万亩,改良草原3万亩、新增人工草场0.3万亩,林草综合覆盖率达82%。

深入开展“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三奥雪山森林公园获批省级森林公园,创建森林小镇3个。全力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主要河流出入境断面水质达Ⅱ类及以上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Ⅲ类及以上标准,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

生态开发 冰川彩林游人醉

前段时间,50岁的阿斯达和几名工人忙着搬运木板修房子,准备尝试发展乡村旅游。“最近都是加班到晚上,看红叶的时节快到了,得早点把房子装修好。”受高温天气影响,本该是旅游淡季的沙石多镇羊茸村陆续迎来了不少避暑的游客,特别从7月底开始,羊茸村所有的民宿几乎天天爆满,一房难求。

秋天的黑水奶子沟风景如画,宽阔的道路如丝带般在乡村间蜿蜒延伸,把达古冰川、长征文化主题公园、七彩甲足串成一片,“美”出了新高度。羊茸村又叫羊茸哈德,属奶子沟八十里彩林区精品景点核心区,借助区位优势,包括阿斯达在内的全村42户村民都选择从事民宿旅游接待,并由专业的旅游公司统一管理营销,探索“支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共享旅游发展红利。在浙江省海宁市的对口帮扶下,黑水县建立了网红孵化基地,羊茸村也被确定为重要的直播点。经过基地的孵化培训,一批黑水籍网红主播顺利“上岗”,羊茸哈德旅游服务有限公司运营总监诺布卓玛从6月20日起率先开始了“直播推介羊茸村”的工作。“村里的旅游产业发展越来越好,从6月至今,全村接待游客1.64万人次,实现旅游接待收入162万元。”诺布卓玛对记者说。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一场又一场漂亮的环保攻坚战,是黑水县生态治理工作亮出的一张张“绿色王牌”。天蓝水碧,民之所盼;环境优良,民之所愿。10年来,黑水县全面推进“七大治理”工程,治理沙化土地1.5万亩、干旱河谷3700亩、水土流失5.5万亩。加强地灾防治,完成224处地质灾害治理和应急排危。严控土壤环境风险,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100%。全域环境整治、农村“三大革命”成效显著,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50%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治理,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重拳整治环保突出问题,完成各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141个、整改率达92.8%。

筑牢根基 生态责任压在肩

建设天蓝、地绿、气洁、水清的美丽新黑水,一直是所有黑水儿女的心愿和梦想,也是历届黑水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的庄严承诺。这梦想,承载着黑水百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生活质量;这承诺,传递着黑水县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家园的施政取向。

黑水县严格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三线一单”,把资源消耗、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体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河(湖)长制”“林长制”体系全面建立,设置县级河长17名、乡镇河段长35名,纳入县级“河长制”管理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30条。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全面落实,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形成。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天苍苍野茫茫的壮美画卷正在黑水大地徐徐展开,这片古老的土地因浓郁的绿色本底变得更加迷人。

此条目发表在 沐鸣2注册 分类目录,贴了 标签。将 本文链接 加入收藏夹。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