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荣誉代理_党的十八大以来黑水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猛河激荡战尤酣砥砺奋进谱新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黑水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记者银琪 泽英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春华秋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黑水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对阿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扣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和州委“一州两区三家园”战略目标,干部群众勠力同心、攻坚克难,全面加快“一极两县三地”建设,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

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8.56亿元、年均增长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68元,年均增长7.1%,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00元、年均增长9.6%;三次产业比重从2015年末的9.7:73.8:16.5调整为2020年的17.1:31.5:51.4。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描绘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深秋时节,在沙石多镇奶子沟彩林区景点洛哩措,五彩斑斓的彩林掩映着藏寨,山水相接,美轮美奂。

很难想象,曾经的洛哩措景点是一个对环境影响较大、破败不堪的砂场。2017年,黑水县整合各级各类资金1067万元,挡水成湖、填湖造岛、移植林木,将治理与打造“山水林田湖草”微景观相结合,让砂场变景点。

在洛哩措旅游综合体,村民列如在售卖当地农特产品,并从事旅游接待服务,从过去务农务工到如今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据沙石多镇宣传委员安琼介绍,洛哩措对外开放以来,接待游客近1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性收入20余万元,户均增收4000元。

洛哩措景点的蝶变只是黑水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黑水县深刻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探索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持续抓好生态保护修复。持续巩固退耕还林9.31万亩,保护天然林72.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0.48%;关停砂场39家,完成74个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全力推进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城乡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地表水水质达到Ⅱ类标准;修复沙化土地1.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3平方公里;加快小黑水河、毛尔盖河等中小河流治理,配套灌溉面2000余亩,治理干旱河谷3750亩,完成河道治理项目11个。

持续调优沟域产业布局。累计投入5.38亿元,发展生态蔬菜2.4万亩、核桃5.3万亩、道地药材2.85万亩,藏香猪17万头、凤尾鸡22万只、黑水中蜂2.8万群;加快农业园区建设,辐射培育家庭农场170家,培育专合组织611个、农业龙头企业6家、产业联合社6家;完成“三品一标”认证20个,顺利完成省级农产品安全示范县验收,取得省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双认证”。2020年实现农业增加值4.9亿元,年均增长4.3%。

生态文化旅游业提档升级。“串珠式”打造22个景观节点,奶子沟彩林公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三奥雪山建成国内一流的户外登山大本营。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建成昌德红色教育基地。2020年,接待游客176.38万人次、年均增长7.7%,实现旅游收入14亿元、年均增长3.8%。

绿色循环工业稳步发展。加快光伏产业推进,扎窝30兆瓦光伏电站等21座电站平稳运行。马尔康至黑水500千伏输变电线路全面完工,红原至色尔古220千伏输变电线路有序推进,能源通道更加便捷,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

如今,猛河两岸绿色发展意正浓,黑水县在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同时,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之路稳健前行

时间拨回到2014年,黑水县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2909户9976人,贫困村64个,贫困点多面广、程度深、易反复,是典型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黑水县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全员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强设施、兴产业、大搬迁、优环境,把“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转化为具体行动,实现2895户10006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

2020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黑水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群众满意度达99.96%,位列全省第一,取得“整体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大历史性成就。

“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少。”迈步新征程,黑水县在取得脱贫攻坚决定性胜利基础上,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精心编制“1+9+3+3”乡村振兴规划体系,启动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全力抓好沙石多镇州级示范乡镇,扎窝乡、色尔古镇2个县级示范乡镇,知木林镇维多村、晴朗乡仁恩塘村、色尔古镇色尔古村3个县级示范村建设,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为整县推进提供“样板”。

投入4.37亿元,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项目90个,统筹一体推进污水治理、景观美化、产业道路等“硬件”建设;实施“三改、两拆、两化、两处理、一貌”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以小黑水河、滨河路、园林、山体两侧绿化为生态元素的滨河景观;从房前屋后环境治理入手,打造微景观、微田园、微环境……近年来,黑水县打出系列“组合拳”,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得到极大提升。新改建农村厕所1892户,完成7乡13村1884户污水治理,建成无害化垃圾处理设施1座、乡镇片区垃圾压缩中转站5座。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个、州级乡村振兴先进乡镇1个、州级乡村振兴示范村6个。

新乡村,新气象。如今,行走在黑水县的村村寨寨,农田正沃、家园正美、群众喜乐,一个个美丽乡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勾勒成形……

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用心用情绘就幸福底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黑水县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关切最现实的问题出发,千方百计拓宽富民增收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用心用情绘就民生幸福底色。

据介绍,黑水县总人口5.7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口约2.2万人,分布在北京、上海、浙江、成都等地,是阿坝州外出务工大县。为解决外出务工群众后顾之忧,黑水县2756名干部职工全覆盖联系16410户群众,定期上门送服务、送温暖,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抓好产业增收——建成扶贫车间1个、电商服务点80个,9969名贫困群众通过发展生态效益农业人均年增收2308.45元;成立黑水县潮城实业有限公司,帮助贫困群众外销农特产品1175万元。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带动1700余名贫困群众人均年增收654元。

抓好就业固本——依托龙头企业、扶贫车间、产业基地,带动贫困户流转土地3000余亩,9300余名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人均年增收1.35万元。创新生态扶贫模式,统筹“五个结合”、开发“七个岗位”、实行“三级联社管理”,安置贫困人员就业12115人次,实现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建立3个农民工服务站,全县1.8万余人常年外出务工,年均实现劳务收入3.6亿元。

抓好基础提升——破解交通瓶颈,提升改造国省干道4条、县道9条、乡道43条,建成8条107公里“四好农村路”,全县公路通畅里程达1487公里,实现村组户100%通硬化路、建制村100%通小型客车。破解水利瓶颈,建成“西尔芦色”水利灌溉和渠系配套工程,解决高半山5.9万亩耕地灌溉问题;实施安全饮水提升等62个水利建设项目,解决4.88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投资9760万元,补齐电力、通信短板,城乡协调发展基础更加牢固。

抓民生保障——累计实施新居建设2799户、易地扶贫搬迁244户、避险搬迁487户。落实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实施沙石多中心校教学楼等基础设施项目35个,建设乡村幼儿园47所,累计兑付各类教育“减免补”资金2.23亿元,探索“公建民营”办学模式,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严格落实“十免四补助”,常态开展贫困人口健康体检、巡诊义诊22.47万人次,建立电子健康档案5.78万份,兑付医疗费用938.11万元。抓好政策兜底保障,紧盯“两线合一”,坚持“补差”发放、动态管理,累计兑现农村人口最低生活保障54万余人次、发放农村低保金1.04亿元。

一项项民生项目、一件件民生实事……让蓝图变为美景,让憧憬化作现实,增添了民生厚度与温度,开启了“幸福黑水”的新篇章。

百尺竿头扶摇上,砥砺奋进开新篇。猛河水奔腾不息,激荡着黑水儿女阔步前行的步伐;达古冰川巍峨绵延,见证着黑水儿女砥砺奋进的足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黑水儿女将重整行装再出发,为建成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黑水接续奋斗。

此条目发表在 沐鸣2注册 分类目录,贴了 标签。将 本文链接 加入收藏夹。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