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族传统文化培根铸魂“非”你莫属
——从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看壤塘“文化强县”的创新发展
■尼玛初 记者时群
10月14日,四川省“金熊猫”奖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2022年四川省“金熊猫”奖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拟表彰对象的公示》,壤塘县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入围“金熊猫”奖先进集体。消息一经传出,瞬间刷爆了壤塘人的朋友圈。
时间回溯到10年前。当脱贫攻坚的春风吹进壤巴拉大地,为带领全县群众彻底摆脱贫困,壤塘县因地制宜,提出了“文化强县”目标,以壤巴拉梵音古乐、川西藏族山歌,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等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壤巴拉藏戏、石刻、藏香、唐卡等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最具壤塘特色的非遗文化为核心,以非遗传习所、文化产业园为载体,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壤塘产业、经济发展的最大“富矿”,造就了一大批当地农牧民青年在传承与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通过学习古老技艺、制作文化产品,端上了“金饭碗”,变身成为非遗文化传承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壤塘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始终坚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标,坚持文化优先战略,将文化作为引领转型发展的旗帜,积极推进“文化+扶贫”“文化+旅游”“文化+振兴”等工作,将非遗“软实力”转为致富“硬支撑”,走出了一条文化强县大发展的新路径。
传习所连片成产业
牧民变身传承人
“我本是一个牧家女,因为赶上了好时代,成为了一名非遗传承人,还走向了国际舞台。”说起自身的经历,色青拉姆的眼睛里散发着夺目的光芒。
从小辍学在家的色青拉姆出生在壤塘县尕多乡瑟谷村的一户普通牧户家,她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人生竞可以“逆天改命”,迎来人生角色的大转换——她抓住了机遇去壤巴拉唐卡传习所报名,学习唐卡画作,就此开启了从牧民到非遗传承人的蜕变之路。
如今,色青拉姆既是壤巴拉唐卡传习所的学员,也是州级非遗传承人,其作品走进了上海、浙江等一线大都市,她与门泽、扎西等5名同学共同完成的作品《三世佛》入围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卖出了高达100余万元的价格。以色青拉姆从牧民变身成为传承人为主线的中日联合制作纪录片《唐卡画师之乡》,被中宣部和广电总局评为2021年优秀对外传播纪录片。由此,色青拉姆走向了世界舞台。
格登特出生在尕多乡刑木达村一个牧民家庭,是壤塘县文化优先发展战略的受益人之一。“我2013年就进入壤巴拉觉囊唐卡传习所学习唐卡和文化课。2016年,又开始学习藏绣,这样一小幅作品能卖出7000余元。”格登特介绍道,如今,壤巴拉藏绣受到不少买家的喜爱,学员们在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的同时还可以挣到不菲的收入。
同是牧民家庭长大的桑州着迷于家乡文化,最终为自己定下了致力于“壤巴拉文化宣传”的目标。年仅27岁,就肩负起管理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的重任,让传习所走出了一条“文化+”的产业发展之路。今年4月,桑州荣获了第25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
……
10年来,通过挖掘整合非遗资源,壤塘县先后设立唐卡、藏香、藏陶等非遗传习所46个,省级传习基地1个,州级传习基地11个,在上海、深圳等地建立传习飞地基地20个,壤塘各级非遗名录达122项。2017年,壤塘县在浙江的对口支援下建起了传习创业园,吸纳了唐卡传习所、藏医药传习所等16个传习所入驻,不仅解决了壤塘及周边牧区青年就业创业问题,还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的产业发展之路——
如今在壤塘,文化成了最炙手可热的产业项目之一,3000余名农牧民从事非遗生产性保护、活态化传承,端上“文化饭碗”,每年创收2000余万元。
千年非遗携手新行业
古老文化接轨新时代
“我们正在为动漫‘喜一’画人物。”10月12日,在壤塘县非遗传习创业园中,唐卡传习所学员泽尖初正在用唐卡技艺手绘二维动画,这是近年来壤塘县在非遗文化领域的又一创新。
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完善,壤塘不再仅仅满足于制作传统手工艺品,而是将目光瞄向了更多深受大众喜爱的“时尚产业”。壤巴拉唐卡传习所便是壤塘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路的先驱,先后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等合作制作《喜一》《格萨尔王》唐卡动漫作品,有望不久后上映。
千年文化引人入胜。今年8月“壤巴拉文化旅游行”在成都开展,亮相成都文轩美术馆的精美瓷器赢得观展人员连连赞叹,瓷身上用唐卡手法描绘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鸟、景物自成一派。以“无声”或“有声”的形式,生动诠释流传千年、历久弥新的壤巴拉文化。为深化江西省景德镇、宜兴市与壤塘文化事业的交流交融,促进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2021年7月13日至14日,中国壤塘·壤巴拉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和宜兴市传习基地正式挂牌。壤塘县选派40名唐卡画师前往景德镇,唐卡、瓷器两种千年文化在新时代里碰撞出了绚丽的火花,仅1年时间,不少文创产品走俏文化市场。
“这是我们首次把藏医药融入护肤品中。”10月9日,在壤塘县的传习创业园中,壤巴拉藏医药传习所负责人扎西娜姆正带领学员清洗、剪碎、研磨药材,今年夏季采来的野生药材带着泥香的草药香气弥漫整个传习所,背后的货架上陈列着该传习所与国际知名美肤专家联手创立的阿如藏品牌产品,安神精油、护肤水乳、面膜等几十种产品。藏医药与美妆、养生的新结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向了蓬勃发展的大众消费市场。
……
10年来,壤塘县践行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让非遗文化与动漫、瓷器、美妆、康养进行融合,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文化人、以文聚人,以文兴业、以文振兴的作用愈发凸显。让古老的千年文化在新时代开辟出新路径——
与故宫博物院签订故宫藏品唐卡复制研发项目合同;梵音古乐、藏陶、唐卡走出壤塘,走向世界,在成都、北京、上海等地声名鹊起;西博会金奖、国礼赠品……一次次的荣誉,一次次的辉煌无不为壤巴拉文化大发展写下了生动的脚注。
老手艺凝聚筑梦合力
新匠人绘就民族团结美画卷
“我希望通过短视频,让更多的人知道壤塘、了解壤巴拉文化。”今年,壤塘县“00后”藏族姑娘卓觉玛通过短视频推荐家乡走红网络。
2016年,为培养非遗文化稀缺性技能人才,壤塘县鼓励各传习所通过让学员走出去、把文化请进来的方式,全面挖掘、保护失传的古老技艺。当时,卓觉玛非常幸运成为第一批壤巴拉藏式陶艺传习所的学员,成为这场“文化扶贫”工程的主力军,获得了前往深圳、西安、景德镇等地学习制陶工艺的机会。
随着传习所的产品打开市场,卓觉玛的技艺日趋成熟,她又萌生了让更多人关注壤巴拉文化的想法。2020年,卓觉玛与小伙伴开始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拍摄短视频,从制陶技艺、生活日常,再到当地的草原文化,让非遗文化散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年轻活力”。2021年,她荣获了“双创壤塘网通未来”壤塘县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大赛冠军,成为了壤巴拉最年轻的个人IP品牌打造者,如今,她在短视频领域小有所成,积累了近6万粉丝。
近年来,在“悬天净土·壤巴拉”这片热土上,壤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努力将实现各族群众的“团结梦”和“发展梦”融入到“中国梦”中,凝聚起“筑梦”的强大合力,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朝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标大步向前。
10年来,壤塘坚持文化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相融合,在打造出鲜明地域性、多元性、融合性、原真性特点的同时,润物无声的引导壤巴拉儿女的价值取向,使其对山川草木的描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对人生的思考、对理想的寄托……都烙印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印记。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享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壤塘县壤巴拉文化如蜿蜒流淌的则曲河、杜柯河水一样,奔腾到长江、汇聚于东海。在壤塘儿女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奋斗精神取向下,百川归海,汇入中华民族的大文明中,与其他区域文明一道,凸显中华民族在交融中不断发展繁盛,推动着中华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创新,推动着民族进步团结“同心圆”更加凝心聚力,推动着“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从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转化为行动自觉,书写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华丽篇章!